注释
鸿雁出塞北,乃在无人乡。
举翅万馀里,行止自成行。
冬节食南稻,春日复北翔。
田中有转蓬(péng),随风远飘扬。
转蓬:飞蓬,菊科植物,古诗中常以飞蓬比喻征夫游子背井离乡的漂泊生活。
长与故根绝,万岁不相当。
不相当:不相逢,指飞蓬与本根而言。
奈何此征夫,安得驱四方!
奈何:如何,这里有“可叹”、“可怜”的意思。安得:怎能。去:离开,避免。
戎马不解鞍(ān),铠甲不离傍。
冉(rǎn)冉老将至,何时返故乡?
冉冉:渐渐。
神龙藏深泉,猛兽步高冈。
深泉:应作“深渊”,唐人抄写古书时常把“渊”字改为“泉”,以避唐高祖李渊之讳。猛兽:应作“猛虎”,唐人为李渊之父李虎避讳,常把“虎”字改写作“猛兽”。
狐死归首丘,故乡安可忘!
狐死归首丘:屈原《哀郢》中有“鸟飞反故乡兮,狐死必首丘”。首丘,头向着自己的窟穴。狐死首丘是古来的一种说法,用以比喻人不该忘记故乡。
参考资料:
1、殷义祥译注三曹诗选译:巴蜀书社,1989年02月:39
赏析
这首诗的首六句采用比兴手法。一开头,诗人略一勾勒,便写出了鸿雁的境遇及其春来冬去的候鸟特征。“塞北”、“无人乡”强调其孤寂寥落,“万里余”则突出路途之遥。鸿雁万里远征,与同类结伴而行,相濡以沫,处于寂寞凄凉的环境中;它们只能服从节令的安排,严冬则南飞而食稻,阳春则北翔而重回,其辛劳困苦不言而喻。“田中有转蓬”四句为第二层次,诗人没有像通常诗歌那样在比兴后立刻引入正题,而是再用一比兴手法,写蓬草随风飘荡,无所归止,也永远无法回归故土。“相当”意为与故根相遇。“鸿雁”与“转蓬”这两个艺术形象极不相同,鸿雁有信,依节侯岁岁而回;转蓬无节,随轻风飘荡不止。但是,它们本质上是一样的,都不得不转徙千万里之外。诗歌写鸿雁举翅“万里”之外,其空间距离感鲜明突出;转蓬“万岁”不能归于故土,其时间漫长感异常强烈。而两者实是互文见义,路途遥、时间长,都是诗人所特别强调的。
在完成了连续的铺垫以后,诗歌第三层切入正题,仅以寥寥六句写征夫之状,却括尽他们艰险苦难生活的内容:一为出征之遥,远赴万里,镇守四方;二为出征之苦,马不解鞍,甲不离身;三为年岁飞逝,老之将至;四为故乡之思,返还无期,徒作渴念。这几方面有紧密关系,而思乡不得归是其关键。唯其愿望不能实现,其思乡之情也就日益加深。这一层将征夫的深愁苦恨,都在其对现实状况的叙述中宣泄出来。由于前两层中,诗人已经用比兴手法渲染了情结气氛,故这一层所表现的乡关之思显得极为真切和强烈,虽然没有一个愁、苦之类的主观色彩的词语,但本色之语,却更能收到动人心魄的效果。
“神龙藏深泉”四句为诗歌最后一层,诗人于描写正题后又将笔墨宕开,连用神龙、猛兽、狐狸等数个比喻。神龙藏于深泉,猛兽步于高冈,各有定所,各遂其愿,令有家归不得的征夫羡慕不已。“狐死归首丘”引用典故说明动物至死尚且不忘故土,远离家乡的征夫们更不能忘。“故乡安可忘”这极平直的一句话,在全诗的层层衬映,铺垫之下,也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。
这首诗比兴手法的反复使用,给诗歌带来了从容舒卷、开阖自如的艺术美感。诗歌写思乡情结,虽充满悲凉凄切情调,但结处以神龙、猛兽等作比,悲凉中不会显得过于柔绵,反而回荡着刚健爽朗之气,这正是曹操诗的特点之一,也是建安文学慷慨悲凉之特色的体现。全诗丝毫不见华丽词句,唯见其朴实之语。
译文
鸿雁出塞北,乃在无人乡。
大雁生活在遥远的塞北,那是荒凉无人的地方。
举翅万馀里,行止自成行。
举翅飞行万余里,飞行栖息自成行。
冬节食南稻,春日复北翔。
冬天在南方饱食稻谷,春日一到又飞回北方。
田中有转蓬,随风远飘扬。
田中有草叫转蓬,随风远飞四处飘扬。
长与故根绝,万岁不相当。
从此永远离开自己的根,万年难相会各在天一方。
奈何此征夫,安得驱四方!
远征的将士怎么办,怎能离开四方归家乡。
戎马不解鞍,铠甲不离傍。
战马永不卸征鞍,铠甲不离人身旁。
冉冉老将至,何时返故乡?
岁月流逝人渐老,何时才能返故乡。
神龙藏深泉,猛兽步高冈。
神龙藏身在深渊,猛兽漫步在山冈。
狐死归首丘,故乡安可忘!
孤死头还向山丘,人的故乡怎能忘。
参考资料:
1、殷义祥译注三曹诗选译:巴蜀书社,1989年02月:39